政治智慧也在不断提高。
刘备、曹操、吕布,三个貌合神离的人,度过了一段难得的和平岁月。
乱世中和平不是常态,战争才是。美好的和平时光主要是做一件事:招兵买马,养精蓄锐。一旦兵练精、刀磨快,就该继续搏杀了。
回到小沛的刘备也没有闲着,在这段宝贵的和平时光里,抓紧时间发展实力。
战争年代,四条腿的马比两条腿的人要金贵,老板刘备下达了招兵买马的任务指标,手下的将士就得想方设法完成任务,甚至干出了一些违法的事情——比如打劫。
其实乱世中有枪就是草头王,打劫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。可是这一次刘备的几个士兵干了一件十分寻常的打劫案件,引发了非同寻常的严重后果——他们抢了吕布买来的马匹。
按理说大家都是熟人,抢一些马匹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因为刘备要抢的只是马,不是特意要抢吕布的马,完全是一场误会。然后把马送回去,再赔个礼道个歉,事情就可以了结。
可这次麻烦大了。刘备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,吕布直接就派人打了过来。因为变脸高手吕布又和曹操闹翻了,他又与当了“皇帝”的袁术好上了,正想与袁术联手对抗曹操阵营,先拿卧榻之侧的刘备开刀。他缺的只是一个出兵的理由。
现在刘备终于给了他理由。那就不用再等了,直接开打吧。
在开打之前,吕布还想玩一把文字游戏,发表一篇辱骂刘备的讨刘檄文,大显自家威风,打击刘军志气。
吕布指派起草檄文的是手下的人才袁涣,正是刘备第一次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举荐的茂才。吕布没想到的是,袁涣不但是个人才,而且还是个有骨气的人,刀架在脖子上也不写文章骂刘备,还给吕布摆事实讲道理,说道:“能够羞辱别人的只有靠德行,而不是靠骂人。因为对方要是君子,你骂他他也不在乎;对方要是小人,你骂他他就会反过来骂你,反而自取其辱。再说我以前是刘备的属下,今天是你的属下,如果今后我又不在你手下干了,再反过来骂你,你觉得这事是人干的吗?”(涣闻唯德可以辱人,不闻以骂。使彼固君子邪,且不耻将军之言;彼诚小人邪,将复将军之意,则辱在此不在于彼。且涣他日之事刘将军,犹今日之事将军也,如一旦去此,复骂将军,可乎)
几句话说得吕布十分羞愧。
袁涣宁死不骂刘备,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的潜规则——不能忘恩负义辱骂提拔过自己的贵人;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有高风亮节,宁死不做违心事,这也证明了刘备识拔人才的眼光之精准。
吕布起草讨刘檄文的工作虽然罢手了,但武力攻打刘备的决心没有动摇。
建安三年(198年)春夏之交,吕布派出两位猛人——中郎将高顺和北地太守张辽——率军攻打刘备。
多次丢失根据地的刘备,老是被打得跑来跑去,此时还没来得及在小沛站稳脚跟,经不住高顺和张辽统领的精锐部队的轮番进攻——高顺的陷阵营、张辽的精骑兵,正是三国时代战斗力极其剽悍的部队,更是吕布乱世称雄的撒手锏。
情急之下,刘备一边坚守小沛,一边向曹操求救。
来救刘备的是夏侯惇。夏侯惇是曹操手下的第一大将,曹操派他来救刘备,说明了对刘备的重视,当然也是对吕布的重视。
事实证明,曹操还是低估了吕布军队的战斗力。英勇善战的夏侯惇将军,在这次战役中被高顺部队射中左眼,留下了受伤不下火线的光彩事迹。遗憾的是,虽然夏侯惇付出了一只眼睛的惨痛代价,却没有换回救援小沛的胜利,可见高顺和张辽的战斗力有多强。
高顺和张辽围城打援的策略非常成功。先解决了夏侯惇的援兵,刘备的小沛就成一座孤城,破城只是个时间问题。
九月,小沛被攻破,刘备仓皇突围,向西逃去。他又一次迫不得已丢弃了老婆孩子。
实在没办法,在这种情况之下,连霸王项羽也只能别姬。
亲人的生死,表面看起来要听天由命,看吕布够不够仁慈,实际上要看刘备能不能跑出一个新天地。
如果刘备挂了,他的家人就没有多少利用价值,按照惯例不是被杀就是做奴仆。如果刘备还活着,他们就有希望,起码是有利用价值的人质。如果刘备越来越强大,他们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大。
强大才是硬道理。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。
任何一个人都逃不脱这个法则,包括他们的亲人。
强大才是硬道理(2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